立即下载
芙蓉国评论|慈善要有边界感
2025-01-13 09:47:41 字号:

作者:罗莉香

短视频平台上,常常会刷到一些“慈善人士”,觉得七、八十岁还在卖菜的老大爷可怜,就主动给他们塞上一两百元钱。有的大爷几番推辞后,因为对方的坚持收下了;有的则表现出被冒犯的感觉,坚决不收,不留任何商量的余地。

这些拒绝收钱的老大爷总能让我肃然起敬。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会因为别人想要帮助自己而觉得被冒犯,有人帮助自己不是好事吗?为什么要拒绝?慈善为什么也会碰壁?

于是,我试着站在老大爷的角度分析和思考:我今年80多岁,经历了许多风雨,一直勤勤恳恳,自立更生,靠劳动养活了一家人。我现在年岁虽高,但依然健朗,所以种了一些菜,经常挑到集市上去卖了换些钱买日用品。因为我需要的东西很少,所以这些钱完全够用。我卖的菜干净整齐价格还实惠,大家都很喜欢,这让我干劲更足了。有一天,突然有个年轻人看见我,流露出对我的怜悯,要给我200元钱,我觉得这个人很冒昧。他看不见我这么大的年纪还能自食其力,他看不见我的菜品质量上乘深受顾客喜爱,他却只看见我可怜。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可怜?是因为我年纪大了还在劳动可怜吗?难道年纪大了就要整日无所事事才不可怜吗?他根本不懂我也不尊重我,我以自己在这个年纪还能劳动为荣,我不需要他可怜我,我更希望他能向我学习。

这样一场分析下来,我终于明白慈善为什么有时也是冒犯,那是因为缺乏边界感。

慈善的边界,首先应体现在对受助者尊严的维护上。当前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总有一些慈善行为,会过度曝光受助者的贫困生活细节,甚至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施舍,这看似在给予帮助,实则伤害了受助者的自尊心。网上有个叫许凯的小伙子,他对老人的慈善就很值得学习。他会陪老人聊天,让他们开心。他会带着老人一起拍段子,他还会给老人提供工作机会,然后给他们发工资。他给予的慈善是平等的关怀,而非怜悯式的赐予。真正的慈善就应该是在提供支持的同时,精心呵护受助者的尊严,让他们能够自信、坦然地接受帮助,在温暖中成长与改变,而不是在他人异样的目光下接受“嗟来之食”。

 慈善的边界,还应避免过度干预受助者的生活与自主发展。一些慈善组织或个人在帮扶贫困家庭时,事无巨细地替受助者做决定,从生产经营到子女教育,完全剥夺了受助者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既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失去了自我奋斗的动力。慈善的目的应当是“授人以渔”,帮助受助者提升能力,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使其能够凭借自身力量摆脱困境,走向自立自强,而不是将他们养成等待投喂的“巨婴”。就像重庆市委市政府为农民卖菜方便开通了地铁背篓专线,并且为他们安排了桥洞早市,这比直接给他们钱更慈善。

慈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只有在边界内运行,才能保证其纯粹性与有效性。捐赠者和慈善组织应时刻审视自身行为,把握好慈善的尺度,让慈善成为传递爱与希望的温暖力量,而非造成伤害与混乱的源头。只有这样,慈善事业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更大的正能量,让更多人在有尊严、有秩序、有希望的慈善氛围中收获生活的转机与美好。

来源:新桂阳

作者:罗莉香

编辑:欧阳泉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