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由前耒阳县划分出去,先后以梨阳、利阳、洡阴为名的县成了后耒阳县,一直延续至今。
早在耒阳一分为四县的时候,古耒阳与今耒阳的郡属也早已分开了。一为桂阳郡,一为湘东郡。蔡伦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桂阳郡耒阳县,至洡阴改名耒阳的唐武德四年,理应更换新的名称,这是设置地名的基本原则。而此时,蔡伦已经长眠于地下500年!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唐代以后的耒阳又岂能与东汉的耒阳相提并论呢?唐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由梨阳改名利阳再改名洡阴的县城复名耒阳。这也是今耒阳市得名并营造土城的起始年。还是在这一年,萧铣立原桂阳郡的桂阳县置连州。而在此前四年的隋大业十三年(617),萧铣“置平阳县”,始筑平阳城即今桂阳城。历史的变迁就这样翻来覆去。地名可以随意更改、重复,但时间和空间不可以更改、重复。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也不可能随地名的改变而改变。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东汉,耒阳确实曾是桂阳郡治的所在地。耒阳是一个大县,现在的桂阳、嘉禾、常宁、耒阳(耒水以西)直至衡阳边界都属耒阳县。所以说,误以为蔡伦是耒阳人,并非空穴来风。但是,自从桂阳郡与湘东郡分治之后,耒阳归属桂阳郡,其地域已大大缩小,蔡伦与唐代以后的耒阳已经搭不上边。如果硬说蔡伦是耒阳人,那是自作聪明,实则糊涂,别有用心,充其量是“套牌”而已。一张旧船票不可能登上新的客船,这个道理人人心知肚明。
三、汉代的耒阳是现在的桂阳。《水经注》疏解耒水的错误是引起后世对蔡伦籍贯理解错误的根源。
历史上行政区划的沿革,以及地名的由来和演变,无不借助于我国古代历史地理的著述和研究成果,为后人所关注,也为后世所遵从。成书于东汉的《汉书·地理志》在记述郴县和南平、耒阳的地理方位的指出:“桂阳郡,莽曰南平。郴,耒山耒水所出,”“南平、耒阳,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过郡二,行七百八十里,莽曰南平亭。”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水道的著述《水经》也称:“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又北过酃县东。”显然,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的耒阳应该指的是现在的桂阳这一区位。舂山舂水出桂阳,古代如此,现在仍然如此。
然而,人们为什么会把汉代的耒阳版图转移到今天的耒阳,进而改动蔡伦的籍贯呢?我认为,除了前面提到的自三国吴孙亮期将耒阳县一分为四,耒阳的历史沿革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地名的演变这一过程并不知情外,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北魏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有关耒水的疏解。人们片面地把《水经注》中有关耒水的注解当作经典,却忽视了《汉书·地理志》以及《水经》原著中关于耒水的记载。因此,要解开蔡伦籍贯的迷团,还得要认真分析一下《水经注》有关耒水的记述。《水经注》关于耒水疏解的错误是后世对蔡伦籍贯理解错误的根源。
《水经注》是北朝北魏人郦道元作的。我国近代史坛大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评价《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可谓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可少的著作。从此书之中,可以画出许多地理图来。郦道元,由于是北朝北魏人,没有到过南方,所以,对于北方的历史地理很有贡献。而若干有关我国南方的地理资料,就有些不太准确。”关于耒水的注解恰巧正是这样。
《水经注》在注解《水经》“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句时,开篇就曲解了《水经》的原意,把耒水的源头来了个指东道西:
“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迳其县北,……又西北迳晋宁县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县在郡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无出南山理也。”
用肯定的语气曲解《水经》的本意,这是导致把汉代耒阳地理错位的原因之一。客观上,耒水的主要源流有两条,一是东江,一是西水。按照《地理志》和《水经》所指的耒水,应该是西水。东江的源流出桂东县北境万洋山,流经汝城、资兴、永兴等县。桂东至汝城一段称浙水,汝城至资兴黄草段称北水,黄草至鲤鱼江段称东江,鲤鱼江至苏仙区(郴县)一段称翠江,永兴境内一段称便江,便江至湘阴渡与西水合流,下游才统称耒水。西水发源于郴县西南的骑田岭。骑田岭属五岭之一,秦代称阳山,它的名气远比万洋山要大,“神农作耒耜于郴”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西水虽然比东江流程短,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肯定要比东江早。《水经》和《地理志》的成书时间先于《水经注》,都早于三国时期。当汝城县名出现(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的时候,也正是从古耒阳划出梨阳(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梨阳改利阳(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的时候。《水经》说“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的时候,还没有汝城县。《水经注》硬要说:“耒水发源出”“在(桂阳)郡东三百余里”的“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显然是毫无道理,不足为据。
来源:
作者:欧阳厚今
编辑:陈祎
本文链接:https://wap.gyxnews.com/content/2015/12/09/689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