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老丁带你游鉴湖书院旧址
2015-11-25 17:24:11 字号:

  

 

  

 

  导读:老丁采访团队曾无数次造访舂陵江镇余田办事处的鉴湖书院旧址,也曾在县档案馆尘封的档案里翻阅过民国时期鉴湖书院学生的花名册和成绩单,鉴湖书院这所名震湘南的古书院曾经是桂阳乃至周边蓝山、嘉禾、临武、常宁等地读书人开启心智、追逐梦想的人文殿堂,从1872年建立,到1995年废弃,一百多年时光里,一代代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今,废弃的书院旧址已被改造成一座庙宇,昔日回荡在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被晨钟和梵音所替代,许多桂阳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前往这里寻古探幽,寻找心灵的慰藉。鉴湖书院啊!桂阳人的美好记忆今天依然需要在你的旧址上找到依托……本期老丁达小江带你游鉴湖书院,因为小时候他曾跟随教书的父亲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上期老丁侯识河撰写文稿,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鉴湖书院从书院到庙宇的变迁……

  上篇:鉴湖书院1996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走进了鉴湖书院。书院很老,它那高大的门柱上,岁月无情的刀锋镂刻出条条驳蚀的沟壑,如同一张蕴贮着名家一辈子心力和对生命永恒体验的木刻画。站在它的面前,顺着长河般的纹路追溯它的历史,一种苍劲的气势从河中流出,闪亮亮的朴来,你无法躲避,也无法抵挡。高高的石槛明显的凹了下去,带着许多年磨砺的痕迹,它光滑而且透出几分青翠。门额上的大字不再显眼,描字的黑漆早就泛出灰白来,然而,字却依然圆熟遒劲,功力并没有随了剥落的漆块一同消逝,就如一位美髯长者,他飘逸的银须不但不会使他显出龙钟老态,相反,因为饱受的风霜,他的神韵显得更为慑人。

  

 

  提腿迈过门槛,仿佛跨过一段漫长的时空,一条长长的中央轴廊笔直逼进书院的深处,穿过香花树枝交错的斑影,感受到一种极其凝重的氛围。地上铺着方砖,砖缝间涂染着青苔的溃绿,这种绿意依着时间的坚韧向四周攀沿,爬上书院的每一堵墙,每一片瓦,浸没了每一个细小的角落,甚至在每一根柱子的脚上都写下它不俗的经历和一个多世纪的沧桑。

  

 

  

 

  慢慢往里边走去,似乎总有沁人心脾的馨香弥漫在空中。院子里静静的,没有一个人,只偶尔一只鸟“呼”的一声从树枝上窜上飞檐,叽叽喳喳的在那里显示它晴日的快活。深处的主殿叫大成殿,名字给人一种皇家宫苑的神秘感,却也空荡荡的,没有什么摆设,伫立于殿前,引人注目的是在左右两侧柱子上的那幅精妙的对联:

  古人与居,今人与稽,亦为明鉴;

  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有如此湖。

  

 

  殿的正中墙上,靠着一方巨大的石雕香案,一人多高,镂有雅致的花纹,且有一对可爱的小石狮子葡伏在地托着香案。石案湿漉漉的,连根香脚也看不到了,但墙上烟薰火燎的痕迹仍在,想必当年,这个大殿也曾氤氲缭绕,学子们就跪在案前虔诚地拜着孔孟圣人。

  

 

  大成殿的墙上嵌着数十块石碑,除了中间几块略为高大的刻着书院筹建简况和办学经费筹措条款之外,其余的都是记载捐资人的名字。碑已无法看出底色,全成了灰绿灰绿的,但仍然能够读出上面的字,有一块似乎刚被人用粉笔涂抹过,字迹更为清晰,走近一读,原来刻的是有关书院名称的来历:“州西四十里有鸬鹚潭,广五十亩,深不可测,四时不竭,水清可鉴……乡人于其地建鉴湖书院。”

  

 

  这个书院筹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约为1860年),历时十余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才最终建成。领头的三个人都是桂阳很有声望的人物,其中有一个叫魏喻义,曾经率军在七拱桥阻击石达开立下赫赫战功。他虽一介武夫,但受过良好教育。军务之余关心教育,积极筹办教务。他参与筹建的书院另外还有桂阳一中的前身——龙潭书院。魏公身居高位而不思享受,倾注其心血于教育之上,在桂阳这块荒芜之地上撒播下一星文明之火,这一星如豆火苗一个世纪来,却渐渐燃成熊熊烈焰。

  

 

  走出书院,墙外就是“鉴湖”,天空中,没有一丝云,也没有一丝风,鉴湖如镜子般明净,但我却分明听到我心潮的涌动,如海的澎湃,如百年前的朗朗书声。

  下篇:鉴湖书院2015

  凡为读书人,来到古郡桂阳,只要有人突然提议说到鉴湖去,反对甚至哪怕只是犹豫者都恐怕不多。虽然它身处穷乡僻壤,交通极为不便,但只要是在繁华世界之中还没有完全迷失自己的人,总会如还愿一般去一睹其百年之身。

  

 

  创办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的鉴湖书院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院落。掩映于苍柏和桂花树的绿荫之中,涂染于地砖石墙和木柱上的青苔在向你叙说着它们历时百年的不凡岁月。N年前我来到这里的时候,迎接我的就是这绿得耀眼的青苔和枝头上啼鸣的小鸟。当年的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传承许多代的学校搬到了镇上,这个喧闹了百年的山谷突然间恢复了平静。透过瓦片与枝叶间的缝隙洒落在地上的点点碎光仿佛一只只无奈的眼睛向你述说着它们的落寞和失意。

  

 

  

 

  外墙上的绿意转眼间消失了,褚红色墙壁在远处看来与周围的青翠形成一种巨大反差。书院的门额上挂上了一块新的牌匾,上书“青云寺”。字不知出于哪位高人之手,显得有些随意,没有了“鉴湖书院”那四个字的饱满与端庄。院子里静得出奇,小鸟似乎都倦于向青墙绿瓦炫耀自己的歌喉,不知藏于何处。和尚们据说都外出办事去了,只有一个五十来岁的尼姑和一个中年男子迎接我们,老尼姑听口音来自并不太遥远的嘉禾,虽显老态但口齿伶俐,反应敏捷,她一路跟随我们,每到一处,在每一尊佛像面前都首先自行顶礼膜拜,然后为我们指点佛理。中年男子文质彬彬,像个文化人。他已在这里住了许久,每天做的事就是为来客介绍每尊菩萨的身世来历,向香客出售一些香烛或为寺院打扫卫生。这个中年男子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同行的人纷纷猜测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够在这个如此僻静的地方长驻下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许多耐不住寂寞的人远离静寂投身到喧闹的都市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却能拥有这样一颗平静的心,显得如此的难得。

  

 

  

 

  寺院据说是由香港的一个佛教协会捐资改建的,他们的动机我一时难以了解,看着寺院里的这两个远离尘嚣的信客,我们也都不愿作世俗的推测。据说改建的费用已经到位上百万,而远期的投入大概要超过千万元。我知道在这个远离名山和城市的山林中,要谈投资的回报几乎是一种奢望。也许他们只是想让这块风光了上百年的土地不至于从此归于沉寂,过去,它在桂阳这片穷困的土地上广布文脉,今天,它仍能带给读书人哪怕只是一点安宁和慰藉,就已经够了,每一个到青云寺来的人,追想百年来的朗朗书声,无不悠思绵绵,心如鉴湖般的明净。

  

 

  与各路菩萨一般立于大门侧和廊道中不同的是,在正殿的正中位置,供奉的却是两个凡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书院的创始人之一陈士杰。照老尼的说法,孔子是主开智的先贤,到寺里来的人除了求福求利,也为自己沾点圣人的灵气。陈士杰是清末时期的山东巡抚,1884年他造访鉴湖书院,留下了保存至今“鉴湖书院”的题匾。如果百年后的陈大人灵下有知,他当长笑九泉,不但这几星文明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而且,今天,每一个来到鉴湖的人都能在这个当年他曾驻足的地方聆听孔圣人开智的教诲,让人从浮躁和功利中摆脱出来,这不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吗?

  

 

  

 

  

 

  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神思随之肃穆。百年过去了,在桂阳城关镇当年龙潭书院的旁边,士杰老前辈的后人投资兴建了一所现代化高标准的中英文学校,如今被政府收购成为了公办士杰学校。

  

 

  

 

  

 

  回首青云寺,宁静如明镜般的湖面倒映着白云和青山。一切如N年前一样,但我分明听到我心中多了一种心潮的涌动,如古刹的悠悠钟鸣,如百年前学子们的琅琅书声。

  

 

  编后语:鉴湖书院目前已被改造成为青云寺,书声琅琅的古书院在历史的进程中走向没落,变成了香火缭绕的佛堂,我不胜嘘唏,但又无能为力。愿我对她的美好记忆永远珍存心底,在无助时赐予我向上的力量。青云寺,鉴湖书院以这种转换作为归宿或许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延伸阅读一:百年鉴湖书院 文/郑欣荣

  说到书院,人们就会想到山明水秀、书声琅琅之处。原余田乡的鉴湖书院的确如此。从建筑布局看,它是由智商高的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而成的。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它保持着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风格。

  鉴湖书院石碑记载:“鉴湖在州治西周遭石皱中拓一区,宽若千亩。池水如镜,莹莹可以照人。遥对古塔,卓荦如笔。每逢清霁,塔影倒映,清光荡漾,金碧交辉,真天然图画也。多士讲学其中,蚤暮讽诵经史,暇则赁临湖上思,所以涤虑洗心,而完其本然之性……岂仅博取区区科第云耳哉!”碑间较多的文字在赞叹书院门前的鉴湖(当地人称此湖为鸬鹚潭)景象之美,并且昭示书院的用途并非“博取区区科第”,而以“涤虑洗心,完其本然之性”为重任。

  鉴湖书院系咸丰十年(1860)始建,同治十一年(1872)竣工。彼时,外强入侵,朝政腐败,内乱连连,野蛮的战火让我们的文明古国处于水深火热中,国人的精神天地充满阴霾!就在这样一个死气重重的晚清社会,在桂阳乡村的角落里还是不乏智者的。倡导筹建书院的乡贤雷鹤龄、汤雨森、魏喻义就是智者,永久的智者!他们深知“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他们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屈指一算,整整十二年,其间饱含建设者们多少辛酸、多少血泪!这些人还拥有高瞻远瞩的智慧。他们首尊先师孔子的仁学之礼,倡导“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的治学修身处事之道,且引为校训。礼聘省内外名儒贤士到此讲学,使这座“苟全于乱世”的民间书院迅速成为县“西河三镇”的文化摇篮,其办学经历延续至二十世纪90年代。在《桂阳县志》和书院档案里记载的成功学子就有一份长长的名单。开国上将肖克、知名学者刘城淮等都曾在在这里就读,她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一代代学子敬仰、感叹!

  鉴湖书院的辉煌还与一位清朝大官有关,他就是留下碑文的桂阳人陈士杰。这位陈大人,以文才获官却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在镇压太平天国、天地会等农民起义的战事中立下累累战功,因受曾国藩的赏识而官运亨通。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他在刀光剑影中对这个民族就产生了另一种企盼,想为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办一件重要的事——多培育一些读书的种子,为国家未来发展积蓄力量。清光绪九年(1884)年逾花甲的陈公,著钦命山东巡抚部院俊臣的顶戴花翎来到了鉴湖书院。他饱览书院及门前鸬鹚潭胜景后留下一篇含义深远的序文,其碑刻至今清晰可辨,亲笔书写的“鉴湖书院”门顶匾额刚劲有力金光四溢!同年,以鉴湖书院为蓝本的龙潭书院在陈公的操持下相继建成,更多的乡民学子有了更广阔的“涤虑洗心”空间。

  如今的鉴湖书院仍是粉墙灰瓦、青砖石地,门前的鸬鹚潭依旧清澈。进入书院的“贤光”与“圣域”门间,那条石铺成的幽径溜滑而又不平,院内花草依旧繁茂。然而,“圣域”门上悬挂的却是“青云寺”的匾额了,门框和顶粱柱上那佛门楹联也在闪闪发光。整座书院内的大小厅堂布满佛像,大成殿上千手观音佛像魏然端庄,庄严的佛像下缁衣和尚低眉垂目手敲木鱼虔诚而又自在。若逢庙中节典便是人声沸扬,佛号如雷,香烟如雾,善男信女在布包的蒲团上顶礼跪拜,全然没有了讽诵经史校歌激昂的场景。背面的青云山上土木工程正忙,一座八角宝塔巍然耸立。寺里禅师说,此塔正值西方,鸬鹚湖在中,古塔在东,此后每天日出日落时分都会有“塔影倒映”的奇特。

  如此这般,面对鸬鹚潭清澈的湖水,怎能不让人深思?

  延伸阅读二:鉴湖书院校训、校歌

  鉴湖书院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作为治不修身处事之序。

  书院改为学校后,其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有校歌曰:“佳哉鉴湖,源澈洙泗,学派实有宗。宝塔凌云,钟水环校,圣地灵有钟。亲爱精诚,互相砥砺,切磋琢磨功。矢诚矢勇,必信必终,砥柱中国中。”其弟子来源,除西河三镇( 即今桂阳本县余田、浩塘、飞仙、十字、古楼、樟木、六合等地)外,还有嘉禾、临武、蓝山、常宁等地的有志青年。

  延伸阅读三:1884年山东巡抚陈士杰撰写的序文

  “鉴湖在州治四周遭石皱中拓一区,宽若千亩,池水如镜,莹莹可以照人。遥对古塔,卓荦如笔。每逢清霁,塔影倒映,清光荡漾,金碧交辉,真天然图画出。多士讲学其中,蚤暮讽育经史,暇则赁临湖上思,所以涤虑洗心,而完其本然之性。上可浠淙濂洛,次亦不失为有道之儒。其所以副耆宿之望者,岂仅博取区区科第云耳哉!”

  

 

  视界桂阳图文协会荣誉出品 编辑/秦巴山

来源:视界桂阳图文协会

作者:秦巴山 侯识河 邱业雄

编辑:陈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