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吾故居位于桂阳县仁义镇下源村双岭组。双岭组在当地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古村。村子前依一方水塘,背靠青山,这就是古人所注重的风水宝地,水塘是古人所谓的“砚”,背后青山就是笔架山,象征村子人文蔚起。村子都姓刘,始祖方天公约明朝时到此建村,刘放吾为方天公之十八世孙。
刘放吾1899年5月26日出生,原名刘继枢,湖南桂阳人,号不羁。排行四,长兄刘继相,次兄继柄,三兄继极,五弟继机,六妹六红,父亲德潜。
刘放吾故居处于村子的制高点,远看象一座洋式小阁楼,其实还保存着桂阳民居的共性。门楣上一块“刘放吾故居”的大匾奕奕生光。房屋的照墙上刻有房屋的建造时间,总经理,木工、砖工等名录。房子为四个金字,大门进去是堂屋,堂屋的左厢是用于存放粮食的仓库,右厢为卧室,后厅是上二楼的楼梯。
房屋建于1943年十月,历时一年。据村里老人回忆,建造房屋时,放吾寄回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委托五弟继机具体经管。但五弟染上了财博的陋习,资金输掉了八成,而实际上建房只用了两成的资金,面积也大大缩水了,因而和放吾将军的期望大相径庭。放吾将军回到家乡,看到新建的房屋又窄又小,拔出枪来要毙五弟,幸邻居劝阻才消了怒气。后来放吾将军又将邻近的一排民房回收了过来,还加了一层楼,还在三楼开了一扇侧门通向后建功立业的一排杂屋,以便出进。但放吾将军未在家里住过一天。
房屋的窗框上分别题写了“迎旭”和“锡光”两对窗匾。寓意着房主美好的生活向往。房屋的正堂上是神龛,神龛上写着刘氏宗亲牌位,牌位两边是对联,体现了主人敦本睦族,慎宗追远的传统乡土观念。左边墙壁上是放吾将军的一些老照片,以及家族人的简介及宗亲世系表。
故居为砖木式结构建筑,保持了桂阳特色。房屋的三面都用石头砌了坎,左边还砌有二十多级台阶,台阶一直通到了二楼的楼门,楼门出来又是一排小房屋,让人觉得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这排小房屋是放吾将军父母的老房屋,但后来土改给了村里的“贫下中农”,“贫下中农”又进行了改建,直到八十年代,放吾将军思念故土,出资嘱咐侄辈们又回购过来,但样式已不再是原貌了。
放吾将军就是从这小屋里走出去的。
放吾将军四岁丧父,由其几位兄长扶养大。放吾在几位兄长的抚助下,先是在昭忠读私塾,后又到蓝嘉中学(现在的桂阳一中)学习。蓝嘉中学毕业后,又随着二兄继柄(又名仲权)到黄埔军校,二兄仲权是黄埔三期。放吾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改名放吾,与戴笠同学。1929年5月30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1929年9月任军校教导队学生队排长。1930年6月1日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教导师特务连排长。12月1日任警卫军特务营3连连长。1931年12月1日任5军特务营3连连长。1932年2月在第5军连长任内,参加了“一二八”上海抗战。1932年11月1日任税警总团4团5连连长,后升任营长。1933年9月入庐山军官训练团3期学习,同年10月毕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1日任税警总团干校军士队少校队长,1939年3月1日任税警总团第二团第二营营长,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最出色的是仁安羌之战。
1941年12月1日任新编38师113团上校团长。日军于1942年1月下旬从泰国入侵缅甸。2月,中华民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新38师既是属于66军。日军于3月8日占领仰光后,兵分三路向北追击英军。桜井省三中将的第33师团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发起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4月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进驻缅甸曼德勒,兼任卫戍司令,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4日,日军第33师团进攻仁安羌之先锋作间部队(214联队欠第一大队),已占领高地阻绝平墙河南岸的英帝国缅甸军,并且高延大队已在平墙(Pinchoung)河北岸渡口阻绝英缅军。英帝国缅甸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阻绝于仁安羌,水源断绝,后有追兵,陷于绝境。孙立人奉罗卓英指示命113团星夜驰援,刘放吾团长16日下午四时率部赶到巧克伯当(Kyaukpadaung)。4月17日英帝国缅甸军军长斯利姆将军亲往会晤,11时命令刘放吾团长率该团乘英军汽车至平墙河地区会同安提司(John Henry Anstice)准将装甲第七旅之M3坦克,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哩公路两侧之敌,刘放吾等了一个半小时到与孙立人联络并得到同意后才于午后出发[2] [3]。于当日抵平墙河北岸,侦察地形,部署战备。高延大队在113团与战车的压力下撤回平墙河南岸,仅留一中队驻守北岸。
新38师师长孙立人原本戍守曼德勒,说服上级,18日8时赶抵前线。斯利姆将军对等了一个半小时才接受命令的刘放吾团有疑虑,孙立人于是邀请斯利姆往团部视察,刘放吾带领前往前方营部,一解斯利姆将军对中国军队的疑虑。但刘放吾带领更前往连部,斯利姆将军觉得危险,但碍于面子,勉强前往,刘放吾却若无其事且面带笑容,斯利姆乃确定刘放吾是有战斗经验的悍将。刘放吾的113团与英军12辆M3/M5斯图亚特坦克及配属两门大炮,向平墙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日军驻守北岸中队不支,10时北岸已肃清。原本欲乘势渡河,日军以白塔山日军炮兵阵地大炮及飞机向113团阵地猛烈轰射。这时,斯利姆认为应即刻渡河攻击,接应被围英缅军第一师突围。孙立人认为敌情不明下,白昼仰攻南岸太冒险,易暴露实力。孙立人并电被围英军师长要求再守一夜,保证战至一兵一卒也会全力解围。当晚,113团一方面就已占领各要点彻夜固守,以防敌人反攻,一方面派小部队向当面之敌做扰乱攻击。18日晚间214联队第一大队赶到。
19日拂晓,刘放吾先率第一、第二营及英军战车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涉水攻击白塔山日军炮兵阵地,被围的英缅军第一师亦一起由另一面攻击,合作攻下阵地。刘放吾进而率全团进攻501高地,三得三失,于下午4时攻克501高地,激战至傍晚6时,收复了全部油田地区,日军后撤待援。英缅军第一师七千人得以向北越过平墙河,美国传教士、各国新闻记者及妇女五百余人一并获救。此役毙伤日军官兵1200余人,113团也伤亡官兵500余名,其中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壮烈牺牲。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113团击退日军,救出友军,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六等云麾勋章表彰刘放吾。美国罗斯福总统亦授予孙立人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孙立人英帝国司令勋章。副师长齐学启及刘放吾等也获得英国政府的嘉奖。
仁安羌之战后,112团赶到,孙立人原想继续攻击,但日军第33师团集结,英缅军第一师北撤无力再战,20日斯利姆派员传达盟军全线向印度撤退,远征军随即全军陷入日军包围。113团被远征军副总指挥杜聿明派到了卡萨,坚守以掩护杜聿明的第5军撤退。113团是10万远征军中最后一支离开战场的部队,当偷渡日本设防的清得温(Chindwin)江时,官兵利用竹子做漂浮器材渡江。刘放吾率113团到达印度普拉村时精疲力竭躺在担架上,孙立人安排下住进盟军医院疗养,两个月后才复原。1942年秋,刘放吾团长参加印度蓝姆伽战术班二期受训,曾任驻印远征军汽车学校主任。1943年秋,回国考入陆军大学特七期。
1946年夏,他在陆军大学毕业后,回到以新38师为班底的新一军担任干部教导队大队长,同年底奉令调升东北保安第12支队少将副司令;1947年秋奉调陆军骑兵第二旅副旅长并代理旅长,后又转新七军任高参。1948年5月因母病请假。
1948年12月抵台,担任陆军训练司令部高参,翌年5月任军校第四军训练班军官大队少将大队长。
1949年10月1日任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1950年9月1日任军校干训总队少将总队长。
1951年秋任第80军干训班上校副主任。1952年1月兼任陆军补充兵干部集训班主任。
1952年9月任第80军干训班少将副主任。1952年11月初去兼职。1954年1月以少将军阶退役,获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证书。退役做过煤球生意、液化煤气生意等。
1977年,刘放吾夫妇移居美国。
刘放吾团长在枪林弹雨下率部出生入死,解救出众多的被围盟军,立下赫赫战功。但在长期以来的历史记载中,多只提到中国远征军新38师挥师解救盟军甚少突显隶属于新38师的第113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113团团长刘放吾。而刘性情敦厚,淡泊名利,沉默寡言,也从来不提“当年勇”。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事迹开始被淡忘,并受到不应有的冷遇,甚至不得不靠卖煤球为生。
当年1943年7月18日,他在给孙立人的信中写道:“现职家有七旬余老母在堂,素乏奉养……下有妻儿数口,大者尚不盈十岁,正在求学之中,小者犹在怀抱,嗷嗷待哺,年来全赖几斗军米勉强维持生命以度活……际此困难严重物价高涨数百倍之日,全家大小惟有束手待毙而已。”他虽曾数次向军方求助,竟无雪中送炭之人。
当年刘放吾在仁安羌大捷后,随部队到达印度,即由孙立人保送到陆军大学第七期受训。抗战胜利后,他先后被委派了诸如少将参谋之类的闲职,薪水甚少,不得已做起了煤球生意,但也仅能糊口,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另外,由于孙立人在台湾以发动所谓「兵谏」而下狱,涉及孙将军的一些史料多被销毁或刻意被隐匿。一直跟随孙立人将军的刘放吾将军显然也受到了冷遇、排挤和打击,连一枚应得的奖章也迟迟到不了他的手中,留在身边的,只是一纸发黄的奖章执照而已。谁也没想到这倒反被“冒牌将军”林彦章钻了空子。这个骗子,经过精心策划、巧妙包装后,把自己打扮成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出英军炮兵团长菲士廷的恩人,而且骗取了时任驻香港英军司令菲士廷的信任。他到处招摇撞骗,捞取大量钱财,直至 1963年8月东窗事发,林彦章在香港被捕才算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1963年10月10日,中央军校第14期毕业、于远征印缅各役追随孙立人的方宁,在香港出版《孙立人将军与缅战》一书,提及“冒牌将军”故事。他指出,“新38军师团长级以上的长官姓名中,固然无‘冒牌将军’某某人,即香港报道所载‘林国章’团长云云,在全师的营连长中亦无此名”。那么,真将军又是谁呢?10月18日,《中国时报》的前身《征信新闻报》刊出刘放吾将军专访,至此真假将军的谜底终于揭晓。骗子林彦章的假面具终于被彻底揭穿:他是广东高要县乐隆区马鞍乡人,所受教育不多,是个粗人。1934年左右在高要县念过初中,不久在当地自卫队当队员,两年后升为小队长,开始了军旅生涯。高要县失守后,便逃至广西柳州,以贩卖衣物为业。柳州沦陷后,1944年跑至云南。在混迹昆明期间,他结交了许多人,其中有一位是新1军的吴待旦团长(华侨义务团团长),他曾经说过为英军菲士廷解围的故事。说者本无他意,听者却别有用心。于是,林便在香港冒充起“菲士廷的救命恩人”,别人对他也深信不疑,直至他被捕为止。实际情况是,据吴待旦说,在昆明时确曾见过林彦章,至于救菲士廷事不得而知,所谓援救菲士廷之具体细节,纯系林个人杜撰。
1992年4月初,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在美国芝加哥会见已定居洛杉矶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将军,她感谢老将军50年前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中华民国国防部也在50年后,给刘放吾老将军补发了一枚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2011年12月23日明令褒扬陆军少将刘放吾,表彰他参与一二八淞沪会战、八一三上海会战等重大战役,以及于缅甸仁安羌力战日军,为盟军解围的卓越贡献。
总统褒扬令全文为:陆军少将刘放吾,识宇标峻,端宜方纯。少岁趋庭承训,仁孝传家继世;迺以四郊多垒,矢志效命疆埸,爰献身黄埔军官学校,擐甲披袍,弥彰智勇。历任团长、东北保安支队副司令、骑兵副旅长、陆军官校干训总队总队长暨陆军高级参谋等职,秉果毅资赋,怀俊秀雄才,出膺戎寄,委重投艰。抗日军起,迭预一二八淞沪会战、八一三上海会战,抒忠赴难,浴血锋镝;振旅奋戟,戮力安攘。嗣奉召率部驰援缅甸仁安羌英军,攻歼奏捷,扬庥异域;复掩护撤离卡萨,见危受命,高义夙彰。旋于旁滨、南先庆诸地作殊死战,得使盟军成功撤退,枹鼓相应,蜚声国际。综其生平,驰骋四裔,击寇仇强弩之末;金戈铁马,开御敌必胜之势,勋绩懋猷,史册聿昭。斯人已远,轸悼弥深,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笃念忠荩之至意。
2012年9月16日英国二战英缅第一师老兵费兹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首度造访美国,向当时领导中国远征军113团团长刘放吾的长女刘伟华、次子刘伟民,当面致谢。费兹派翠克在2000年写成《No Mandalay, No Maymyo-79 Survivers》一书,2012年5月再出《Ditched in Burma》一书。记录被二战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Harold Alexander)刻意隐瞒的战况真相。中华民国驻美代表处军事代表团团长黎贤圣少将,17日也以一面中华民国国防部建国百年纪念牌赠与费兹派翠克,感谢他著书还原仁安羌战役历史真相。
刘放吾曾于1943年回过家乡。
1989年刘爱云梦见四叔和九叔拉着她的手,祝长命百岁,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就接到了四叔的信。
2002年,刘放吾子女捐资金8.5万美金为家乡修筑了放吾水泥公路,2008年又为家乡接上了自来水,并每年给刘继机之子和刘六红之子及刘仲权之女刘爱云,600美元。
来源:
作者:李琳
编辑:陈祎
本文链接:https://wap.gyxnews.com/content/2015/08/19/689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