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蓉城八景之仰高夜月
2015-05-26 17:01:49 字号:

  仰高夜月又称高亭仰月,景点今不复存,其景点在城北龙潭之后,荆山之上。荆山是荆楚的荆,现在被人讹传为“金山”。据《桂阳直隶州志》载:“州北二里为高仰亭,旁有古松,虬干龙鳞,殆数百年物,俗称六朝松,旧志以高亭夜月为州名胜。迤左为接官亭,咸丰中毁于寇。”六朝松的来由可能是南朝吴均《赠王桂阳》笔下“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的松树。

  仰高本义是谓仰慕高尚的德行。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汉班昭《东征赋》:“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宋曾巩《与定州韩相公启》:“虽未得就诸生之列,请益于诗书;犹足以闻长者之风,仰高于道谊。”仰高亭在很多地方都有。宋代诗人曾几就有《湖州张公济仰高亭》的诗“苕溪霅溪磨青铜,南山北山无数峰。不知当用几钱买,罗列乃在君窗中。属官属私置莫问,但办一榻眠清风。烟波钓徒定乃祖,傥有渔舟吾请从。”因此可推断,在宋代一些地方就开始以“仰高”的名字给亭子命名了。

  桂阳仰高亭建于何时已经不可考。当时的知州冯文灿,善风风水,他到桂阳上任后,看了看桂阳风水,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随从问他什么事不高兴。他说桂阳城背面地势较低,有罡风射城,不利。罡风是道家称天空极高处的风,现在有时用来指强烈的风,也就是北风。按今天的科学分析,就是北面太低,当北风,不利于居住。于是在此处修了一座亭子,这就是仰高亭。

  冯文灿,《桂阳直隶州志》有传,“冯文灿,山阴人,字桂山,道光中进士,即用江西知县,历署州县,为乡试同考官,以平易见称,咸丰间移调桂阳,任桂阳知州。”,冯文灿还是桂阳昆曲有祖师爷,他擅长吹笛,且生旦净丑唱腔都在行。黎园子弟蒋寿钧就曾拜其为师,学习了《闻铃》、《哭相》等昆戏。冯文灿在桂阳任期间,政绩卓著,深受同僚及百姓拥戴,死后“州人恤其子女”。

  其实仰高亭在冯文灿之前就有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桂阳知州董之辅就写有《仰高夜月》一片清秋月,空亭径欲迷。蛩声苔阶北,竹影石栏西。双塔云中瘦,千峰山外低。谁家夜吹笛,风调隔前溪。州人李人龙也作了《高亭仰月》诗“郭外探幽缓步寻,平分月色到空林。四周天覆星同转,一笠孤亭山更深。冷露暗香白的的,轻烟园影树阴阴。倚栏几度添呤兴,此夕清光千载心。”

  从董诗的“空亭径欲迷”和李诗的“一笠孤亭山更深”,可以看出,当时仰高亭是一座空亭,小得连道路都辩不清了。仰高亭规模不大,只是一个简易小亭,怪不得冯文灿看了说“罡风射城”,冯文灿于是筹资将其重新修缮,加高加大。后来州人曹德赞的《高亭仰月》就气派多了,此亭可“府瞰雄州地建瓴”足见其雄,“此间合与琼楼近”可见其高。

  后来太平军攻城,高亭毁于战火。毁于战火的原因,是因为仰高亭紧挨接官亭,出于对清朝的仇视,因而一同被太平军平了。同治时期,太平军被镇压,出现了同治中兴现象,于是州人“因旧址蓦费建阁,楼高三层,高三丈有奇,旁植松杉,取庄子语,榜曰培风。”(同治直隶州志)。培风取自《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高亭和夜月组合在一起,有着“摘星揽月”的气概,因桂阳古代属衡阳府,上级官员都是从北面来,此处接官亭建一仰高亭,一是表示对上级的敬畏,二是希望自己一朝日揽月高升,三是夜月有照明之义,表示上级的到来如明月照耀,一片光明。把高亭夜月作为蓉城八景并寄予了美好希望,很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咏。如清代举人吴为相写道“葱绿影头频槛外寻,幽情独对月痕深。一片云洗光偏冷,万户烟涵魄欲沉。碧落远山呈秀黛,波明秋水散清荫,空亭小立初忘,朗澈冰壶惬素心。”桂阳教谕黎明“夜色清如此,婆婆意也迷。月来高树里,凉到小窗西。木落青林回,天空碧涘低。秋寒沙雁起,杂沓过前溪。”董英“仰高亭上细思寻,明月当头司自深。万象光涵尘不染,众川朗印夜方沉。崔巍峦岛连天净,隐约林花匝地阴。琼室瑶台应玩赏,团圆一镜至人心。”

来源:《州志之外》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