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峰晚照又称之为东峰晚照或鹿峰夕照。鹿峰本名东塔,因半山腰上一条石带雄踞,横石如鹿,宛生双角,人们根据其形状叫作鹿头峰,于是东塔岭便称之这鹿峰。东塔得名于岭上的东塔。东塔是宋英宗治平年间桂阳监使孙颀倡修的,桂阳直隶州志记载道“监城东有鹿头山,环城诸峰最高秀处也。山半石卧立,如鹿生双角,游人多登览焉。颀欣建浮图于上,暇辄凭眺,以歌咏自如”。其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塔并非孙颀所建的塔。孙颀所建的塔叫德星塔,早已倾塌。我们目前看到的塔是复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竣工于万历元年(1573)的东塔。
东塔的建造历时长,前后42年,主要是资金困难。据《莲塘彭氏宗谱记载》,当时塔建了三层,但因苦于资金而停工。时任山东高密知县的彭定魁回乡看到了这个“烂尾工程”,就和时侨桂阳知州的蒋学成商量,彭定魁决定到山东找到一些富绅蓦捐了一大笔资金才建成了这座塔,因而塔由原来的“德星塔”改名为“东塔”。塔内原刻有知州蒋学成像和彭定魁像,塔中的很多名人题写的对联。如无名氏题写的“七级高标,八面洞开迎淑气;三湘壮概,千秋事业起宏图。”刘潭澍题的“入眼万家腾瑞气;擎天一柱接晴空。”魏寅题的“七级势凌空,况有鹿峰来托底;八方归一气,还须象教远传钟。”陈士洪题的“鹿峰巍峙,玉柱擎天,四面云山奔眼底;春水萦回,古城换貌,万家楼阁矗空中。”但后来都被破坏。
东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八面,高30.18米,第一层直径11米多,塔身中空,有阶梯可绕行至顶层。每层每面有券门或假券门,层与层之间飞出短檐,转角处嵌有石枋,似檐之翘角,每一翘角上吊一铜钟,微风吹拂,钟摇铃响,叮叮悦耳。塔顶有铸铁相轮及宝瓶。在湖南省明代砖塔中,东塔别具一格。
晚照是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题材,东峰晚照的意境是晚霞当空照,脉脉斜辉,一怀夕阳的典韵。在历代的诗篇中吟出的不只是夕阳映照的已决非只有苍凉与悲壮,还有一种特别——美丽的安详。如谭秉哲的《鹿峰晚照》“孙监登临爱此峰,斜阳仍在故林中。频吹鼓角城楼晚,还对芙蓉石磴红。唐宋兴亡原上鹿,烟云明灭岭边鸿。行人欲问前朝事,九子铃高摇暮风。”,吴鼎的《东峰晚照》“鹿峰耸玉峰,写照夕阳中。山影余晖碧,岚妆晚岫红。参差烟外树,掩映霞边红。返景欲将入,铃铎摇暮风。”马应星的《鹿峰夕照》更是另一番情趣,“谁把扶桑日,常留不放回。残红侵树梢,余彩映城隈。牧竖横牛去,征人策马来。浮屠千丈碧,共羡此崔嵬。”
其实东峰晚照是儒家一种珍惜晚景,安逸乐观精神的表现,试想落日西沉,斜晖无语,宝塔巍峨直上气势凌云,湿烟凝紫翠,斜阳画出晚山屏。这是何等气慨!
东塔岭离州城近,因而是古代州城人的休闲好去处,对于东塔岭古人同样也归纳了“鹿峰十景”,分别是 “雁塔峥嵘”、“抽翁古岩”、“德泉龙吟”、“鹿耳石雄”、“石磬铿锵”、“栖真仙洞”、“霞泉日丽”、“云崖游龙”、“孔明观象”、“松涛长啸”等。这十景中其中大都是人文景观,如拙翁古岩,讲的是孙颀自号拙翁,于岩上刻下了足令后人警示的拙翁铭。栖真仙洞是唐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因得罪武则天,来到桂阳鹿峰隐修身,其隐居地为栖真洞。知州蒋学成依拙翁岩建亭明江陵冯惟岳作有《栖真拙翁二岩记》,州人李有光题诗道“人世多竞巧,此翁殊不然。独存太古拙,长抱石头眠。”“孔明观象”指的是赵子龙计取桂阳后,邀请诸葛亮来到鹿峰察看军事布防而留下来的遗迹。“云崖游龙”是平阳县令孙迪留下的崖刻的诗作,“蛮徭肃靖邑民安,狱讼宁烦尽日间,策杖时来岩石坐,片心聊述野云闲。熙宁元年(1068)上九日,县令孙迪”。十景的归纳,无疑是对鹿峰的高度概括。1927年毛泽民的夫人王淑兰女士和革命人士周礼、周达、肖克、李木庵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又为鹿峰增色不少。
来源:《州志之外》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
本文链接:https://wap.gyxnews.com/content/2015/05/26/689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