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我还在湖北大冶师范读书,曾省下一个月的早餐钱,买下路遥先生写的《平凡的世界》。二十个多夜晚,我一次次含泪和着窗外微弱的灯光,读完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在贫穷与饥饿、自卑与自尊中,我看到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不甘命运,激昂向上的斗志——青春作笔,梦想作书,青春与梦想同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读师范的那几年,正赶上大中专院校扩招,学杂费一个劲儿的猛涨。自小父亲就去逝得早,本就不厚实的家底更是雪上加霜,为讨个活路母亲从农村逃离出来,到县城贩卖小菜。孱弱的母亲靠卖小菜积攒下一角一分的钱供我读完了小学、初中,又把我送进了师范。进入师范后,每个学期数千元的学费,母亲不得不东挪西借。那时,贫穷成为我们母子俩不可逾越的最大苦难——二万多元的债务,什么时候还得清呀?看着母亲未老先衰的背背影,这学我实在是没有上下去的勇气。
然而,我辍学能干什么呢?彼时,《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一句“穷,并不可怕,扎不下根”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孙少安能用一把锄头铲除贫穷,我就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尽管此时知识无用论正充斥着大街小巷,啃着馒头,喝着白开水,我也没有动摇继续学习的决心。
在师范学校里,虽然我的穿着不像孙少平一样破烂,但是也不像班上同学那样光鲜。我穿着众表哥穿过的半旧不新的衣服,来到一个不乏攀比氛围的陌生校园,班上举行集体活动时,是我最难为情的。操着拗口的普通话,我甚至不愿与同学们有任何交往。除了上课,其余时间我都用来看书,有时甚至一整天躲在校图书馆里不出来。
就像孙少平一样,看的书慢慢多了,思想一点点深遂——我是平凡的人,但我应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心灵共鸣,让我对孙少平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时,因为书看得多了,写作能力也在很快的提升,有几次在校园征文比赛中获奖,有的作品甚至在杂志上发表。同学们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
因为自卑,我层层包裹自己,害怕同学们伤害我那颗强烈的自尊心。而此时,班上一个叫蕾的女同学(她是我班上的团支部书记),主动向班主任提出,她要跟我同桌。有事没有事总找我搭腔,她说她也喜欢看《平凡的世界》,要我借给她看。
脸红、心跳……这位叫蕾的团支部书记活泼、开朗,她经常问我:“田润叶,一个城里教师为什么会爱上农民孙少安?田晓霞,一个大学生为什么会爱上揽工汉孙少平?”因为窘迫,我无法回答。而我在与蕾同桌三个学期后,慢慢敞开心胸,不再那么自卑。
细细想来,那是田润叶、田晓霞在孙少安、孙少平身上找到一种平常人所不具有的精神斗志,他们勤劳、善良,不管怎样的困境里,都不服输。
师范毕业后,我背着简单的行礼来到桂阳县偏远的光明乡教书,没有市场、没有电话,在这海拔千米的大山之中,《平凡的世界》作为我主要的精神粮食放在枕边。此后的十余年,我又辗转于莲塘、欧阳海、泗洲、华泉等山沟沟里,不必说山路的崎岖,事业的曲折,爱情的坎坷。虽然与孙少平相比,少了许多挣扎故事,但是我何偿不是像他一样艰辛地拼搏着。
因为会写点东西,三年前,我从乡下到了城里,完成了从教师到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平凡的世界》伴随着我一路奔波,一天我突然悟到:无论是揽工时的孙少平,还是掏煤时的孙少平,他始终都是孙少平。教师、新闻工作者,于我而言,只是人生驿站中的一个分水岭,我还是要做我自己,在追求中为自己活一把。
时间真是匆匆呀,路遥先生离我们而去已二十余年。然而,时至今日先生仍为他那个时代的人,甚至众多的八零后、九零后所铭记,这与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分不开的。只要我们这个社会还有苦难,在青春与梦想同行的日子,我们都会爱上《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之作。
来源:
作者:微言
编辑:陈祎
本文链接:https://wap.gyxnews.com/content/2015/04/22/689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