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湖南桂阳县仁义镇下源村,修葺一新的刘放吾将军故居,青砖黛瓦依旧。站立于神堂之前,瞻仰着先父英姿勃发的戎装照,一身黑色西装的刘伟民神情肃然:“先辈的抗战史,特别是中国远征军的英雄史歌,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FFF郴州热线-湖南地区最全面的综合新闻门户网站前几天,原中国远征军113团团长刘放吾的次子、美籍华裔著名企业家刘伟民,顶着烈日回家乡探亲,这是他第3次踏上家乡的热土。
刘放吾,1898年出生于桂阳县下源村,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后任新编38师113团上校团长,并参加中国远征军。1942年4月,113团在缅甸仁安羌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击溃日军33师团的数千人,解救了被围英军、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和家属等共7500余人。“仁安羌大捷”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境外首次击败日本军队。
那场恶战后,113团还来不及稍作休整又被派往卡萨, 由于各种原因,113团在仁安羌的战功却只字未提。1946年1月,刘放吾荣获陆海空甲种一等奖章,获得了由“军委主席蒋中正”签发的一张《奖章执照》,5个月后,才提升为少将。彼时距仁安羌大捷已有4年之久。而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孙立人被软禁等情况,那场战事总在有意无意间被轻描淡写。之后刘放吾将军被港台媒体一度关注,他却说:“这一仗打得过瘾。”“解救盟军只是尽到军人职责。”却未以此向国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
一天,将军在看过电影《最长的一日》后闷坐家中。在一张1986年8月6日的美国华文《世界日报》上,刘放吾在文章《仁安羌痛歼日寇记》边上批注了两个字——杜撰。再之后,刘伟民在父亲的战地日记里看到了真正的《仁安羌痛歼日寇记》。刘伟民知道,父亲虽无意与长官争功,却有心结未解、心愿未了,他决定完成父亲的心愿。
在美国稳定下来后,刘伟民工作之余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中英(美)联军印缅作战指挥系统表,仁安羌战斗人马伤亡表、武器战斗损耗表、掳获表,113团仁安羌作战示意图,日军入侵缅甸略图……仅参考书目就有27册,还有一大批人物的照片、手迹和所有关联的媒体报道等。刘伟民写的《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于将军去世后第九天才出版,书随父亲入殓时,他深情地回忆起“伟大”的父亲为操持生活承担的重压,在照顾妻儿方面的贡献,与儿女孙辈相处的快乐……并撰写了一幅对联:“驰骋沙场,逐寇解围,千古青史永垂名——真将军;养妻育儿,茹苦含辛,慈恩浩瀚深似海——好父亲。”
1992年,在仁安羌战役五十周年之际,刘放吾将军相继接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探访,收到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英国国防部长、美国加州州长、美国洛杉矶议会议长等政要发来的感谢信。此外,台湾方面也在将军的有生之年,为其补发了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2002年来,大陆也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和刘放吾将军。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推出专题节目,国防大学出版社将刘放吾的事迹编入《中国抗日战争60位著名人物》一书中。刘伟民身为美国知名华裔企业家、智库--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常务理事和美中双边委员会委员,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近20年间,他多次以刘放吾将军次子身份出席活动、接受采访,在国内外华人世界掀起了很高的声浪。
如果说打赢了著名的仁安羌战役,是刘将军这一生中最闪亮的成就,那么,拥有一个如此优秀且贴心的孩子,应该是他最大的骄傲和满足!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其实儿子对父亲也可以爱得如此深切。
(照片均为刘伟民先生提供)
来源:
作者:雷昌仁 罗莉香
编辑:陈祎
本文链接:https://wap.gyxnews.com/content/2014/08/12/689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