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铁锹、一双粗糙的双手、三十余年的井下一线工作经历,当我们把这些人物元素拼凑后形成的形象与发表微型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20余万字,先后写出两部长篇小说的作家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会从心中发出感慨:他是怎么做到的?近日,笔者有幸与桂阳县工人作家邹学君结识,62岁的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的故事……
结缘文学:从连环画开始
1949年邹学君出生在一个普通矿工家,在家排行老大。他的童年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历经生活的窘迫,过着贫苦的生活,吃不饱成为邹学君对那个年代生活的最深的记忆。那个年代的农村没有图书馆、没有电影院,一般孩子们课余最喜欢的事无非是上树掏鸟窝,下田捉泥鳅;然而幼年的邹学君却对连环画十分痴迷, 《武松打虎》、 《越王勾践》等让他爱不释手。勇敢的武松、坚忍的勾践……连环画里的英雄人物在幼年的邹学君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邹老回忆到,连环画让他喜欢上了阅读,十多岁时,他开始读文学作品,几乎达到了见书就读的地步;从1964年开始写日记,把看书的观后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全写在日记中,大概写了十多万字。
创作文学:从失败100次后开始
80年代邹学君已是桂阳县原宝山铅锌银矿的一名井下运输工人,每天的工作是用铁锹把矿石铲到矿车上,然后用手把车推到井口。生活阅历的增多,让青年的邹学君产生了强烈的文学创作欲望,他先后写了100篇微型小说、散文等投到诸如 《湖南文学》、 《桃花源》等杂志社,然而寄出的稿件犹如泥牛入海,从不见发表。邹学君每天井下作业8小时,身体十分疲惫,可是他依然是写、写、写,终于在失败了100次后,一篇描写和邻居一起去打猎的小小说 《打猎》终于被印成了铅字,突破瓶颈的他此后在 《人民日报》副刊发表 《生活要靠自己主宰》等散文,正式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长篇文学:从云南打工时开始
要了解邹学君的文学创作经历,就必须谈到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流星羞月》。1996年邹学君远赴深圳、珠海等地打工,在云南瑞丽打工时认识了一个朋友。随后,朋友不断地讲述他姐姐的故事,以致邹学君深深陷入了对婚姻、爱情的思考中,心中像有什么堵住了一样,邹学君下定决心要把朋友姐姐的故事写出来。在他家人看电视的同一个火炉旁、在300多个与星星相伴的日子里, 《流星羞月》几易其稿,最后终于成稿。可是小说的题目也让他犯难很久,从最初的 《花城靓女》到《情海迷宫》,名字似乎总是缺少点什么,最后经挖掘斟酌定为 《流星羞月》。
有的人写作一部长篇小说只需几个月,而邹学君却需要几年时间,当笔者问其原因时,邹学君说,他创作小说不为钱,只因为心中喜欢;在创作过程中经过打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邹学君说了一段很深刻的话,但我觉得依然很朴实。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李琳
编辑:陈祎
本文链接:https://wap.gyxnews.com/content/2011/11/28/6898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