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农业水利设施“病”在哪里?
——来自桂阳莲塘水库灌区的调查
2011-11-07 08:27:06 字号:

  桂阳县是湘南地区有名的干旱县。据介绍,去年全县受旱面积达5.96万亩,17.12万农业人口受到干旱影响,直接经济损失192万元。今年7月起,全县普遍中旱、局部大旱,7.76万亩旱作物和1.61万亩晚稻受旱。

  同时,桂阳也是有名的水利大县。目前全县有上型号水库253座,水库数量和库容量相当于青海全省。

  那么,庞大的水利设施为何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呢?近期,我们围绕桂阳最大的水库——莲塘水库及其灌区进行了一番探究,企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莲塘水库灌区曾经旱涝保收

  说起莲塘水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的桂阳北半县人,大多在这里留下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县水利局副局长罗泽成还在路上就眉飞色舞地向记者说起 “那个场面”和“那段辉煌”。据介绍,从1958年到1976年,该县仅靠民工肩挑手提和简单的机械设备,先后投工1200万个,终于建成了一座主坝高40米,副坝高23米,正常库容256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其总干渠长41.44公里,支渠9条累计长90.58公里。灌区覆盖了莲塘、泗洲、流峰、樟木、敖泉、余田、十字等公社56个大队。真个是“高峡出平湖,玉带舞群山”。

  10月27日,我们来到水库大坝,尽管是秋冬枯水时节,水面依然开阔浩渺,粼粼清波从南干渠湍急地流向前方。水库管理所所长谭守礼和副所长赵文清告诉我们,现在的大坝经2008年除险加固后,完全可以达到设计容量2560万立方米。过去,每年放水2000万立方米,即可灌溉莲塘、泗洲、流峰、樟木、敖泉、余田、十字7个乡镇的6.2万亩稻田,即使是干旱年成也可灌溉4.8万亩稻田。因此,水渠流过的山腰下,新改的水田不计其数。可是现在,一年放2000万立方米的水,却只能灌溉莲塘和泗洲的半个乡镇约2万亩稻田;灌溉效益发挥不到三成。言语间,两位老水利颇多无奈。

  灌溉渠系如今几近瘫痪

  正是晚稻收割季节,我们沿着莲塘水库主干渠来到距离莲塘镇最近的泗州乡。一路上,我们看得最多的不是金黄的稻谷,却是农民改种的旱地作物玉米和一些荒芜稻田。在泗洲乡朝阳村,我们看到一条两米多宽的干旱渠道,里面长满了杂草。罗泽成告诉我们,这是南干渠,距离水库只有5公里左右。由于这种从石山上修出来的水渠,岩溶地貌的石缝容易造成渗漏,五、六、七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较差,加上工程老化失修,渠道漏水、毁损、堵塞、淤积严重,很难发挥灌溉作用。一眼望去,干渠下的稻田满是杂草。前方,横亘在两山间的朝阳渡槽赫然入眼,走近尚能使用的渡槽,极目四眺,仍然是长满杂草的荒芜稻田。

  我们沿朝阳渡槽继续往干渠下游走,水渠内看不见一滴水。罗泽成不时用手指从渠壁上抠下一块块已经老化的石灰浆砌,或指着一条条缝隙说,这就是漏水甚至垮渠的隐患。前行400多米,我们看到了气势恢弘的倒虹吸管,直径两米的倒虹吸管成大“U”型连接分属泗州与流峰的两座山头。两山之间是开阔的长方形田洞,少说也有3000多亩耕地,种植的大部分是玉米。罗泽成说,倒虹吸管有800多米长,这是桂阳县境内最长的倒虹吸管,如此浩大的工程,由于管体错位已经荒废多年。干渠中下游的流峰、樟木、十字、余田、敖泉等5个乡镇“阻”在了灌区之外。莲塘镇镇长谭晓凤感慨:“谷在萝里,就是碾不出米!”

  渠系瘫痪“病”在哪里

  在这个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年代,为什么唯独水利这个农业命脉却日渐式微呢?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吹响水利建设号角的大背景下,我们和水利部门、镇政府和水库管理人员共同把脉了当前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病灶”。

  从建设的层面看,这些年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更多的是注重“防洪保安”,忽略扩大工程效益或是有意无意将其推向了市场。据县水利局有关资料介绍,2005年以来,该县把水利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病险水库集中治理和重点水毁工程修复;同时将水利、烟水配套、农业开发、国土整理、移民等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五年来先后完成病险水库治理73座,水库蓄水量新增4000余万方,相当于新建了4个中型水库。然而,各灌区渠系“老病”状况却没多大改观。以莲塘水库为例,所长谭守礼说,2008年国家投资1600多万元加固了大坝,而渠系的维修却只有在出现水毁工程或险工险段时,为了安全才投入一点修补经费,每年不过几十万。头疼医头,脚庝医脚。这就难怪本来质量不高的渠系日益老化以致瘫痪。

  那么,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是否推得上市场呢?据莲塘镇镇长谭晓凤、县水利局副局长罗泽成等人介绍,实行责任承包制之前,民工修建水利设施实行工分制,修建水利不仅能使本村的农田得到灌溉,农民本人也可拿工分,因此农民热情高涨地兴修水利。实行责任承包制以后,田土按人口划分,但水库渠道仍为集体所有,其管理和维护也就少有“个人”关心。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不依靠土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心里忽视了土地和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同时,农民工的外出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很难派出劳力维修水利。靠近水库的村民不用维修渠道水也能灌溉到田,更不愿派劳力;远离水库的村庄要修渠道必然工程量很大,修渠有心无力。因此,要求农民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来管理维修水利灌溉设施,看来不太靠谱。从管理的层面看,谭守礼告诉我们,中型水库主干渠由水库管理所管理,各受益公社(乡)分段清淤整修,支渠毛渠由所在公社(乡)划段划片清淤整修,渠道维护经常化,渠系灌溉效益退化较小。可是,上世纪80年代实行责任承包制以来,部分水利工程所有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出现有人用无人管,有人受益无人担责,重使用、轻维护的局面,渠系损毁自然严重。

  渠系维修需要大量资金。据谭守礼匡算,按目前成本,每米干渠维修经费需要1000元,40多公里的干渠,修复维护就是笔不小的经费。过去,干渠的维修经费由水库管理所从水费中统筹,而水费的收缴又是通过乡镇政府从农业税中代收。国家取消农业税后,靠所里员工自己到农户家里去收,很多农民就说农业税都不用交了,还交什么水费。因此,2005年以来,所里几乎没收到过水费。莲塘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靠水养水,全所在职24人,退休15人。县财政按在编人数每人一年8000元下拨十几万元经费,保运行都困难,自然很难顾及渠系维修。

  渠系老化除了不能发挥灌溉作用外,也起不到防洪作用,给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莲塘镇政府和莲塘水库管理所的负责人都说,一到下雨他们就睡不着觉。年久失修的水渠悬在山腰,水渠下面就是耕地和村庄,即使水库不放水,山洪爆发也有可能造成水渠垮塌,冲毁农田和房屋。去年,莲塘村就在夜里发生过渠道漫堤的现象,村民有怨气,赶去抢险的水库管理人员还遭到追打。

  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春雷,昭示了农业水利建设的春天。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热切期盼,各级政府对症下药,抢抓落实,切实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和管理体制,让落实1号文件的密集“雨点”尽快汇成滚滚春潮!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龙小旻 胡昭全 欧阳朝夕 夏太鹏

编辑:陈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